费孝通乡土中国 收藏

  • 书籍语言:简体中文
  • 下载次数:5445
  • 书籍类型:Epub+Txt+pdf+mobi
  • 创建日期:2025-07-16 03:10:03
  • 发布日期:2025-09-06
  • 连载状态:全集
  • 书籍作者:费孝通
  • 运行环境:pc/安卓/iPhone/iPad/Kindle/平板

内容简介

本书为费孝通社会学经典著作《乡土中国》与《乡土重建》的合订本。是费孝通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进行概括的代表作,凝练地体现了其对这一问题的集中思考,借以全面而系统地呈现其乡土社会研究。《乡土中国》是由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辑录而成。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乡土重建》是费孝通先生在对江村、禄村等乡村社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中国乡土社会的自身特点和内生机理,提出了发展乡土工业,实现乡土重建的思想。

作者简介

费孝通,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1910年生于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193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80年获国际应用人类学会年度马林诺夫斯基荣誉奖,并成为该会会员。1981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颁发的赫胥黎奖章,1988年在美国纽约获《大英百科全书》奖,1993年在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大奖,1994年获菲律宾马克赛赛社区领袖奖。代表作品有《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乡土重建》等。

编辑推荐

《语文》高中一年级(上)用书。 费孝通后人亲授版权,特别完整收录费孝通乡土调查名著《乡土重建》。 畅销百万册经典版本。精编精校,无删节全本,多条注释无障碍阅读。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乡村社会的本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将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读物。 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重新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乡土社会的价值,并反思现代化过程中可能失去的东西。 作为一本经典的社科书籍,《乡土中国》不仅适合专业人士阅读,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理想入门书。费孝通以平实的语言和清晰的逻辑,带领我们探索乡土社会的奥秘。

下载地址

序言

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 ,在后记里已交代清楚。这 里收集的是我在40年代后期 ,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 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 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 》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 14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 不喜欢用现存的课本,而企 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 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 有意义的课题。那时年轻, 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 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 闯过的知识领域。我借“乡 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 国乡村社会的特点。我是一 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 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 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 ,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 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 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 ,就是走了样。我敢于在讲 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 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 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 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我并 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 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 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 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 知的领域进军。作为教师的 人就得带个头。至于攻关的 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 ,那是另一个问题。实际上 在新闻的领域中,这样要求 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 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 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在教 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 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 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 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 广泛的社会效果。对实际情 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 不良的影响。我是明白这个 道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 前,犹豫过。所以该书初次 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 说明:由于刊物的编者“限 期限日地催稿,使我不能等 很多概念成熟之后才发表” 。“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 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 的记录罢了”。尝试什么呢 ?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 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这个问题。 这书出版是在1947年, 离今已有37年。三联书店为 什么建议我把这本小册子送 给他们去重刊,我不知道。 我同意他们的建议是因为我 只把它看成是我一生经历中 留下的一个脚印,已经踏下 的脚印是历史的事实,谁也 收不回去的。现在把它作为 一件反映解放前夕一些年轻 人在知识领域里猛闯猛攻的 标本,拿出来再看看,倒另 有一番新的意义。至于本书 内容所提出的论点,以我现 有的水平来说,还是认为值 得有人深入研究的,而且未 始没有现实的意义。 这本小册子和我所写的 《江村经济》《禄村农田》 等调查报告性质不同。它不 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 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 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 ,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 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 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 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 的各个方面。它并不排斥其 他体系同样影响着中国的社 会,那些影响同样可以在中 国的基层社会里发生作用。 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 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 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 事物的工具。 我这种尝试,在具体现 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 ,在英文中可以用Ideal- type这个名词来指称。 Ideal-type的适当翻译可以 说是“观念中的类型”,属于 理性知识的范畴。它并不是 虚构,也不是理想,而是存 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 ,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 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 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 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 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 误差。我称这是一项探索, 又一再说是初步的尝试,得 到的还是不成熟的观点,那 就是说如果承认这样去做确 可加深我们对中国社会的认 识,那就还得深入下去,还 需要花一番功夫。 这本书最初出版之后, 一搁已有37年。在这一段时 间里,由于客观的条件,我 没有能在这方面继续做下去 。当三联书店提出想重刊此 书时,我又从头读了一遍。 我不能不为当时那股闯劲所 触动。而今老矣。回头看, 那一去不复返的年轻时代也 越觉得可爱。我愿意把这不 成熟的果实奉献给新的一代 年轻人。这里所述的看法大 可议论,但是这种一往无前 的探索的劲道,看来还是值 得观摩的。让我在这种心情 里寄出这份校订过的稿子给 书店吧。 1984年10月11日

目录

乡土中国
重刊序言
一 乡土本色
二 文字下乡
三 再论文字下乡
四 差序格局
五 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六 家族
七 男女有别
八 礼治秩序
九 无讼
十 无为政治
十一 长老统治
十二 血缘和地缘
十三 名实的分离
十四 从欲望到需要
后记
乡土重建
代序 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
一 乡村·市镇·都会
二 论城·市·镇
三 不是崩溃而是瘫痪
四 基层行政的僵化
五 再论双轨政治
六 损蚀冲洗下的乡土
七 黎民不饥不寒的小康水准
八 地主阶层面临考验
九 现代工业技术的下乡
十 分散在乡村里的小型工厂
十一 乡土工业的新形式
十二 自力更生的重建资本
十三 节约储蓄的保证
后记 对于各家批评的总答复

短评